快遞垃圾的控制和治理已成為監管層越來越關注的問題。2月27日,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,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指出,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,2017年更是突破400億大關,并且每年還在以100億件左右的速度增長,而大量的快遞包裝物如何處理,是快遞發展中必須面臨的問題。
這次吹風會主要是對此前2月7日通過的《快遞暫行條例(草案)》(下稱“條例”)進行解讀。作為快遞業首次行政法規立法,條例也為快遞業建立了綠色生產消費的制度導向。據馬軍勝介紹,一是鼓勵快遞企業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、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包裝材料,二是鼓勵企業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裝,三是鼓勵企業對包裝材料減量化使用和再利用。與綠色材料的研發推行相比,優化包裝、回收再利用等“存量優化”的門檻相對較低,更容易在當下優先推廣。目前,不少快遞企業已在多個城市布局試點,去年“雙十一”期間,知名電商紛紛推出共享快遞盒、循環快遞袋,或推出快遞紙箱回收服務等。但試點范圍小、力度低也是較為明顯的短板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咨詢了多家上海市某大區的快遞網點,其從業人員竟多未聽說過回收包裝和環保材料。這場飽受期待的環保行動能否鋪開?新型環保的包裝材料應由誰研發?現階段產生的快遞包裝垃圾又該如何對待?這或許不是快遞企業一方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推薦性“新國標”登臺。中國快遞領域的包裝物主要有快遞運單、封套、包裝箱、膠帶、內部緩沖物、編織袋、塑料袋等7大類。在海量快遞包裹下,我國的快遞包裝耗材量驚人。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,2015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到206億件,共消耗編織袋29.6億條、塑料袋82.6億個、包裝箱99億個、膠帶169.5億米,其中膠帶的長度可繞地球赤道425圈。而近兩年來快遞業務量仍在持續高速增長。2016年,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12.8億件,同比增長51.4%,到了2017年,盡管增速放緩至28%,但總量已高達400.6億件。可想而知,耗材量也將持續上漲。需要注意的是,除部分紙類材質可以回收利用外,大多數耗材帶來的固體廢物污染幾乎“無解”。這些塑料袋、膠帶、泡沫填充物等,基本都是不可降解的“白色垃圾”。據悉,它們大部分和生活垃圾一起處置,而無論焚燒還是填埋,都將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。該問題已經引起監管層的重視。去年底,國家郵政局、國家發改委、科技部等10部門聯合發布了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,明確提出,到2020年,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材料應用比例提高到50%,填充物則為100%可降解綠色包裝材料。
近日,為了實現減量化、綠色化、可循環的行業目標,國家質檢總局、國家標準委也發布了新修訂的《快遞封裝用品》系列國家標準,鼓勵快遞包裝袋采用生物降解塑料。不過,有分析人士指出,上述標準只是推薦性標準,如同這次的管理條例一樣,沒有明確要求,只是引導性建議,而真正減少快遞垃圾的危害,需要制定強制性標準和法規。不過,快遞公司已經在新材料上有所邁步。菜鳥、京東、順豐等公司均在近兩年發聲支持新材料研發,順豐甚至已經在某行業展會上推出了以“科技”和“環保”為特色的產品,包括免膠帶紙箱、二次重復利用環保文件封、可回收利用冷藏箱等。就在2月28日,菜鳥聯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、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,以及中通、圓通、申通、韻達等主要快遞公司,共同發布了“中國綠色物流研發資助計劃”。據稱,各方將在今年投入1000萬,從物流包裝的輕量化、循環利用、創新替代等領域著手,增加新材料、新技術研發投入,促進綠色包裝升級。而早在2016年,京東便與東港股份聯合創建了“京東包裝實驗室”,致力于綠色物流包裝產品的研發和使用。這也是我國首家物流包裝實驗室。
不過,該實驗室目前并未有新的產品公開發布,而順豐的幾款新產品也暫時未見廣泛使用。
回收再利用試水與研發推廣新材料、新技術相比,降低材料使用量、提高材料使用率是當下更為實際的考量。據測算,2016年我國快遞包裹使用的瓦楞紙箱原紙量約等于消耗7200萬棵樹木,而快遞紙箱回收率不到20%。事實上,快遞企業們也已經在減量包裝、回收再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。菜鳥在2016年開發了“智能打包算法”,以節省包裝材料。系統會根據商品的屬性、數量、重量、體積等指標綜合計算,與現有規格箱子的長寬高、承重量進行匹配。據稱,菜鳥目前的倉配體系已經全面使用該智能化打包方式。在回收再利用方面,蘇寧物流在去年“雙十一”期間啟用了5萬個“共享快遞盒”。與傳統的紙質快遞箱不同,收貨人簽收后,快遞員會將箱子回收,進行重復使用。菜鳥也在“雙十一”期間啟動了“回箱計劃”,在長春、北京、上海等十個城市、數百個驛站開展廢舊紙箱回收活動。據稱,今年以來,菜鳥將繼續加碼快遞包裝回收,在重點城市增設回收臺,打造千個綠色驛站,消費者可以在收件拆包后,將紙箱就地留存。將箱子回收或再利用均是出于環保的“好意”。但與龐大的快遞業務量相比,也顯得“小打小鬧”。一個顯而易見的特征是,回收處涉及城市網點相當少,以至于很多消費者及快遞網點從業人員均未聽說相關活動。
蘇寧推出的可重復使用的“快遞盒”,也存在覆蓋種類少、使用面窄的問題,只涉及3C、母嬰和快消易碎品等類目產品。而順豐此前展示的可回收冷藏箱也是如此,顧名思義,它只應用于冷藏物品的運輸場景。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很難判斷這是企業自覺主動的行為,還是響應上層號召所做出的“表面姿態”,畢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,企業都是逐利的,如果沒有利潤的回報,“不知道為什么要推廣出去”。而在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看來,快遞企業將包裝材料回收再利用本身就不值得鼓勵。對于快遞公司而言,回收舊材表面上降低了用料成本,但歸類、倉儲、再加工等其他成本也無可避免,實際上并不經濟;另外,二次使用的包裝材料強度和安全系數均會降低,無論對快遞公司還是消費者,都會形成一定隱患。可見,真正由快遞公司大量推行包裝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,既有風險也不現實。其實,新版國標也增加了二次使用快遞封套的相關要求,只有在符合標準的前提下,快遞包裝箱才可重復使用。徐勇認為,快遞包裝的污染問題,應從環保、衛生等多維度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解決,而不是僅僅靠快遞公司,在全社會垃圾分類、回收制度健全的情況下進行集約化管理,這樣才能降低綜合成本。
昆山金峰貨運有限公司
備案:蘇ICP備18010097號 技術支持:函信網絡